2022-08-04 13:37:26

​充换电双千亿市场崛起,充电桩“三化”和换电BaaS模式未来可期

预计2025年车桩比降至2.2:1,对应新增充电桩数量4年CAGR超过54%。技术层面关注充电桩大功率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运营层面关注精细化数字运营能力带来的充电桩利用率提升以及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图片

云悦观点1:预计2025年车桩比降至2.2:1,对应新增充电桩数量4年CAGR超过54%。技术层面关注充电桩大功率化、智能化和网联化,运营层面关注精细化数字运营能力带来的充电桩利用率提升以及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云悦观点2:硬件端的价值核心在于充电模块,高压快充的趋势将带来充电模块新需求。充电模块未来10年总产值将超过3000亿元,关注充电模块大功率升级以及散热技术演进带来国产化机遇。

云悦观点3:V2G(车辆到电网)模式具有减缓电网供电压力、节省充电成本等优势,但受制于电池衰减;随着电池循环寿命的延长,V2G双向充电桩作为连接电网与电动汽车的枢纽将有较大的增量空间。

云悦观点4:换电模式具有补能耗时短、电网调峰等优势,与充电模式在不同应用场景形成互补;电池资产的运营管理是换电模式的“胜负手”,关注BaaS模式下综合实力强劲的第三方电池资产管理公司。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的补能焦虑将成为主要矛盾,充换电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今年7月,国家能源局表示,正在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建成392万台,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基础设施。2025年将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一、充电与换电齐头并进

1.需求和政策双轮驱动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有望在2025年超过30%,由此带来巨大的补能需求,充、换电设施建设与运营蕴藏巨大机会。2020年,充电设施纳入七大新基建领域中;2021年以来,相关政策不断推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

2.充、换电双千亿市场空间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充电桩保有量261.7万台,车桩比3:1,仍存在较大的缺口。根据测算,2025年车桩比将下降至2.2:1。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至3224万辆,充电桩保有量将增加至1466万台。2021-2025年新增充电桩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54%。

参照国家电网充电桩招标价格,直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 10 万元/台,交流充电桩平均价格约1.8 万元/台,假设 2022-2025 年交、直流充电桩占比保持约 6:4,按此估算得出,2022-2025 年充电桩市场规模分别达 1241 亿元、1347 亿元、1482 亿元、2045 亿元。

根据中信证券预测,2025 年新建换电站数量将突破1万座,保有量突破3万座。2025年换电站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 402 亿元,用电市场规模有望达 138 亿元,运营市场规模有望达 606 亿元,换电市场规模合计超过千亿。

3.充、换电互为补充,协同发展

目前补能方式主要有交流慢充、直流快充和换电三种方式。

交流充电桩的输入电压为 220V,充电功率多为 7kW,一般需要 8-10 小时才能充满电,大多安装在居民小区的停车场内。此外,交流充电桩的结构和技术较为简单,安装成本不高,不含线路改造和扩容时每个交流充电桩的安装成本仅需800-1200元。

直流充电桩输入电压为 380V,充电功率可高达 60kW,正常情况下充满电只需20-90 分钟。直流充电桩的造价成本由于复杂的技术和设备等原因较高,只适用于那些对充电时间要求较高的场景,如出租车、公交车等,同时集中式的充电站或加油站也一般安装直流桩。

换电是指通过直接更换电池来补充电能的模式,主要通过集中型充电站对大量电池进行集中存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再于电池配送站内对电动车提供电池更换服务。

与充电模式相比,换电模式的主要优势为补能效率高,一般用时不超过5分钟,因此对运输效率要求较高的商用车来说,应用路径较为清晰。但相比充电模式,换电站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运营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电池型号多样、换电方式不同等原因,换电仍面临技术标准、税收政策、换电站建设管理规范等问题。

二、充电篇:行业进入快车道

充电桩产业链的上游为充电桩元器件供应商和设备集成商,中游为充电运营商,下游服务端为第三方充电聚合平台。其中设备生产商和充电运营商是充电桩产业链中最主要的环节。

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图谱

图片

1. 上游设备厂家竞争较为充分,核心看充电模块

从成本结构来看,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硬件设备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成本占比约为45%~55%,充电模块的核心是IGBT功率开关,其占充电模块成本的20%以上。由于技术门槛较高,我国目前在高端IGBT上还不能实现国产化生产。IGBT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主要竞争者包括英飞凌、三菱、富士电机、安森美、瑞士ABB等。

整体来看,充电桩设备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各个设备厂家围绕细分市场做一些场景化的创新和解决方案创新。据统计,国内充电桩设备厂家数量超过300家,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且较为分散。

2.中游运营商集中度较高,考验综合运营效率、投建模型和资金实力

根据充电场景划分,运营商可以分为“在途充电运营商”和“目的地充电运营商”两大类。“在途充电”指的是用户在主动行使路途中前往集中式大型充电站进行充电,可以类比加油站,目前在途充电服务对象是运营车辆为主,充电设备以直流快充居多,运营商进入市场时间较早,充电设备单价成本高,主营业务通常也包含销售充电桩,代表企业有特来电、星星充电、深圳车电网等;“目的地充电”是指利用写字楼或、小区停车场、商业场馆等目的地场景的的充电桩进行的充电,服务对象更多是新能源私家车,市场需求起步较晚,代表企业有汇充电、依威能源等行为。“在途充电”和“目的地充电”同步发展,满足车主不同场景需求。

充电运营商按充电场景分类

根据充电桩运营模式划分,运营商主要分为三大类:专业化运营商、电力国有企业和整车企业。

当前充电桩运营的主流模式仍为专业运营商主导。专业运营商占公共充电桩运营市场份额的75%以上,如特来电、星星充电、车电网、依威能源、汇充电等;以能源、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占公共充电桩运营市场份额的 20%-25%,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普天等;以推广新能源汽车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整车厂占公共充电桩市场份额低于5%,如特斯拉、蔚来、上汽、比亚迪、小鹏等。

充电桩运营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导致了较高的集中度。从充电桩数量来看,前五大公共充电桩民营运营商中,特来电和星星充电占据了80%的份额。公共充电桩TOP5民营运营商(截至2022年6月,万台)

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16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