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 13:40:36

大咖观点 | 换电如何在C端实现规模化

图片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换电行业起步于2007年,我国换电行业政策风向经历了多个方向转变,2019年重新提及换电,2020年4月实行支持换电模式政策。《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换电站建设和换电车型补贴有了支持;而电动汽车换电模式首个基础通用国家标准也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21年,换电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有超过8.1万家换电相关企业,其中,2021年新增4.5万家,同比增长171.1%。


进入2022年后,吉利旗下的睿蓝汽车、宁德时代、广汽埃安、上汽等产业链相关方强势入局,为换电行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每家企业都针对自己的用户有着网点和规模的战略布局。


尽管换电行业风口已至,但仍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动力电池的型号众多,换电方式多样,厂商之间很难实现通用换电。另外,高企的投入成本和低下的运营效率导致换电行业难以盈利。


图片


7月7日下午,2022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董事长、总经理殷承良主持下,奥动新能源副总裁兰志波、协鑫能科移动能源副总经理张锋、时代电服总经理陈伟峰、羿动新能源科技副总经理、CTO夏洋和睿蓝汽车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蔡建军五位嘉宾,以“换电联盟如何实现?”为题,探讨如何将整个换电成体系成联盟地往前推,从现在的B端往C端的方向转,快速实现商业模式上的落地。


奥动新能源副总裁兰志波认为:To C的私车有一个不同于运营车辆的条件,因为老百姓住在各个地方,我们要让To C能够很好地也用到换电,它有两个前提。首先要有网络,一个城市就一个站,便利性是完全达不到要求的,所以要有网络;其次是电池确权,电池权利权属的问题解决了,换电就是一个很流畅的服务。


时代电服总经理陈伟锋表示:To C高端车,蔚来已经把换电的需求,包括模式都已经验证过了,To C的换电有很强的需求。但是整个市场主体还是在A级车跟B级车里边,这块目前To C的车型很少。这一点也是下一步我们往To C方向进行商业上拓展的一个很核心的点。


协鑫能科移动能源副总经理张锋认为:对于做换电运营的,城市既有他的网,也有我们的网,我肯定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去共享的。但在真正共享的过程当中,有些问题是需要去解决的,包括整个平台,平台要打通,结算要打通,电池的安全风险要讲清楚,哪些数据要共享也要讲清楚。所以真正要去实现这个事情我觉得还需要一定时间。


羿动新能源科技副总经理、CTO夏洋表示:现在的乘用车、私家车质保都是8年16万公里,大约消耗50万度电,用户如果只用了10万度电,剩下的40万度电如果通过能源的方式能够产生收益以后,我们就可以把电池从能源的角度把它从车上分离开来,这个收益平衡点就更容易达成。


睿蓝汽车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蔡建军表示:商业模式发生变化之后,可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换电车。车带电池卖给他,反过来进行租赁,享受换电服务的同时,然后还享受收益,消费者算下来,如果这块电池一旦盘活,比银行的收益有时还大。如果消费者对于整个换电目前的痛点一旦得到释放,换电的春天一定会来临。


以下为现场实录(有删改)


图片


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董事长、总经理殷承良:咱们在开始之前给大家提两点建议和要求:第一,基本上不做广告了。第二,咱们聊问题的时候尽可能简洁,每位争取在2分钟左右,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拜托诸位。


这一场讨论的是关于“换电”。刚才我在主题演讲的时候,把换电前面的情况做了一个不成熟的发言。我们这一次讨论主要目的是针对整个换电成体系成联盟地往前推,而且我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商业模式上如何快速地落地实现,从现在的B端往C端这个方向去推。


事实上前面也说了,换电早在2007年的时候就开始了,到现在整整15年。而在这个15年的过程之中,这个方向变过来变过去,直到政府出了政策,最近也开始有系统化的标准出台的时候,终于让换电也走向了快车道,我们在商用车的这些领域里头应该说取得了很长的进步。在座的有一些人都是老朋友,也是看着他们在这个赛道怎么起来的。当然也有新朋友。


据统计,2021年我们已经有了8万多家从事跟换电相关的企业,这里面牵扯到方方面面,整个产业链从最终端老百姓是买换电车,最前端是制造这个车。中间有很多支撑补电的环节,既有做电池的,做电池包的,也有做换电服务的,还有电池的重资产持有者等等,很多的角色构成了整个的产业链。我们今天就针对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rgb(255